2025年2月10日,新加坡政府向《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2035年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新加坡計劃在2028年達到溫室氣體排放峰值,隨后逐步減少至2030年的6251萬噸,并最終在2035年將排放量降至4500萬至5000萬噸之間[1]。
新加坡提交的2035年NDC是其氣候行動的重要升級,首次明確了新加坡2035年的減排水平,將推動新加坡實現(xiàn)2050年的凈零排放目標。
來源:新加坡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
近年來,新加坡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采取了積極的行動,但其國內條件限制了減排能力。新加坡的能源結構中95%依賴天然氣,且地理位置不適合發(fā)展水力、風能和地熱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導致脫碳進程面臨諸多挑戰(zhàn)。因此,新加坡的脫碳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興脫碳技術的發(fā)展和國際合作[2]。
來源:《Singapore’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Climate Change》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將通過國際合作實現(xiàn)其2035年減排目標,并在碳交易和進口可再生能源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體計劃和措施。
推進碳交易,建立全球碳市場金融中心
新加坡在碳交易方面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以推動低碳經濟的發(fā)展。
自2019年1月起,新加坡開始征收碳稅,稅率逐年提高,目標是通過經濟激勵促進能源密集型產業(yè)向低碳方向轉型,并提升非能源密集型產業(yè)的設備能效。
在國際合作方面,新加坡積極參與全球碳市場,包括自愿和合規(guī)的碳交易,計劃成為全球碳市場金融中心。
新加坡正在建設多個碳市場相關平臺和機制。例如,2021年,星展銀行、渣打銀行、新加坡交易所和淡馬錫控股共同投資成立了Climate Impact X(CIX)碳排放權交易所,旨在為國際機構和跨國公司提供高質量的碳信用額度。
此外,新加坡經濟發(fā)展局與國際排放交易協(xié)會(IETA)聯(lián)合成立了新加坡碳市場聯(lián)盟(SCMA),以促進高質量碳信用的獲取與供應。
進口可再生能源,打造多元化能源結構
新加坡計劃到2035年進口4吉瓦的低碳電力,占其總能源需求的約30%。
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新加坡正在推進與東盟國家電網互聯(lián)的計劃,以增加綠色電力的進口。目前,新加坡已經從泰國和馬來西亞進口水電,并計劃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這一合作。
此外,新加坡計劃通過引入太陽能、生物燃料和氫氣等可再生能源,實現(xiàn)能源結構的多元化。
近年來,新加坡積極與中國等國家在區(qū)域能源合作方面展開積極對話,探索包括電力和氫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合作。
2023年8月,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加坡和中國在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合作潛力非常大,雙方正積極探討在電動汽車、電力發(fā)展和無人駕駛等領域的合作機遇。
據《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fā)展藍圖》,到2030年,新加坡所有新注冊車輛和出租車必須使用更清潔的能源驅動,并將全島充電樁增至6萬個,預計到2040年,道路上全部車輛均由清潔能源提供動力。
據廣東省商務廳統(tǒng)計,2023年6月26日,中國(廣東)—新加坡經貿合作交流會達成合作項目32個,投資總額約260億元。當天中新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中新廣州知識城簽約12個粵新合作項目,投資總額預計超過30億元人民幣。
此外,顏金勇還表示,新加坡將積極推進氫能源進口項目?!拔覀兿Mc中國等氫能生產國合作,參與氫能產業(yè)鏈發(fā)展,確保我們能夠進口氫能源,保障氫能源能夠運往新加坡?!?/span>
與中國等建立多項國際合作
為應對氣候挑戰(zhàn),新加坡在國際合作方面采取了積極行動。目前,新加坡已與多個國家展開合作,包括了中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日本、挪威、新西蘭、韓國、泰國和英國等。
新加坡樟宜機場室內景觀,來源:新加坡經濟發(fā)展局
新加坡與中國多年來保持著緊密的伙伴關系。在綠色合作方面,新中雙方已簽署了多份諒解備忘錄,在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綠色金融、鼓勵企業(yè)聯(lián)合推動低碳技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達成了雙邊合作。
2024年6月,新加坡與中國簽署兩份諒解備忘錄(《關于促進綠色發(fā)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和《關于加強數字經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以加強雙方在綠色發(fā)展和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新加坡貿工部提出,新加坡和中國希望通過政策交流和企業(yè)合作,促進在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綠色金融,以及水務和垃圾管理方面的雙邊合作。兩國也將鼓勵企業(yè)展開聯(lián)合研發(fā)活動,共同推動低碳技術的創(chuàng)新。
在綠色金融合作方面,2023年4月,新加坡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綠色金融工作小組,通過統(tǒng)一分類標準、促進綠色金融流動、開發(fā)去碳化評級平臺等方式,推進兩國綠色和轉型金融合作。
2024年5月7日,中國-新加坡“負碳合成生物學”國際合作項目在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研究院啟動。該項目旨在通過合成生物學策略構建高效捕獲光能和固定二氧化碳的細胞工廠,生產新型高性能生物塑料,實現(xiàn)減碳、減塑和變廢為寶等多項目標。
2013年,新加坡加入了C40城市氣候領導力小組*,與其他全球城市合作,推動城市層面的氣候行動。目前,中國已有13個城市加入C40城市氣候領導小組,包括了北京、上海、香港、武漢、深圳、廣州、南京、成都、大連、青島、福州、鎮(zhèn)江和杭州,與全球城市合作應對氣候變化。
*注釋:C40組織全稱為“城市氣候領導聯(lián)盟”(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成立于2005年,由時任倫敦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發(fā)起。該組織旨在通過城市層面的合作,推動全球范圍內的氣候變化應對行動,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截至2024年,C40共擁有96個成員城市。
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及2024年連續(xù)兩年,在新加坡貿易及工業(yè)部的指導與特別支持下,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共同主辦了國際產業(yè)合作大會(新加坡)暨中國機電產品品牌展覽會。2023年的國際產業(yè)合作大會(新加坡)暨中國機電產品品牌展覽會上,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聯(lián)合碳衡科技共同發(fā)布了“中國機電行業(yè)雙碳信息披露平臺”。2024年,大會發(fā)布了中國機電產品碳標識,對于提升本土產品碳足跡管理水平,推動國際規(guī)則“引進來”和本土認證“走出去”具有里程碑意義。
圖源:新華社
加入一帶一路共建綠色絲路
2024年11月11日,中國和新加坡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于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規(guī)劃》,標志著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合作規(guī)劃》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xù)為目標,圍繞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三方合作,深化雙方在法治合作、基礎設施和物流、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數字經濟、城市建設、貿易投資、產業(yè)發(fā)展、金融合作、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衛(wèi)生、防災減災救災、媒體、智庫等重點領域的互利合作。
《合作規(guī)劃》的簽署,將有力推動中新兩國共建“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取得新進展,也將推動兩國在可持續(xù)領域的發(fā)展。
結語
多年來,新加坡積極行動,已將可持續(xù)發(fā)展融入國家戰(zhàn)略,覆蓋社會方方面面。
2025年是中新建交35周年,雙方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取得了顯著進展。展望未來,中新兩國將在氣候變化領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fā)展。
以2035年新減排目標為起點,新加坡正加速邁向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
參考資料:
1. 聯(lián)合早報:《我國減排新目標:2035年達4500萬公噸至5000萬公噸》
2.《Singapore’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Climate Change》